娄底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对策

  • 发布时间:2016-03-08 15:56
  • 保护视力色:
  • 收藏

娄底市位于全省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梯次过渡地带,总体上是个销区,常年粮食产量160多万吨,产销缺口30万吨左右,但境内有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双峰县。全市粮食加工企业主要是大米加工厂,近60%分布在双峰县。近年来,经过市场洗牌,运营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基本状况

(一)企业数量减少。经过市场竞争,全市大米加工企业由前几年的40家左右减少到现在的17家。减少的20多家企业中,省级加工龙头企业因涉及民间融资资金链断裂倒闭1家,市级加工龙头企业转行关停1家,其余均为市场竞争淘汰的小米厂。目前剩余的17家企业有10家分布在双峰县,娄星区和新化县各2家,娄底经开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各1家。

(二)上档次的企业少。全市现有大米加工企业中仅有4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龙头企业尚是空白。

(三)稻谷加工量减少。近几年受进口低价大米冲击,越南大米到湖南内地的交货价比当地同类型的普通籼米平均每吨低900元左右,目前这种局面仍然没有改观;湖南“镉大米”事件影响尚未消除,造成大米销售不畅价格疲软;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则保持刚性,以致稻米购销价格严重倒挂。加上稻谷加工副产品收入下降,统糠卖不掉,油糠和米糠油价格下跌,以油糠为例,每吨下降400多元,稻谷加工综合毛利由5-6%下降到3%,规模小的米厂毛利是负数,稻谷加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得不减少或停止稻谷加工业务。据调查,目前全市真正还在正常加工稻谷的米企主要是双峰县的4家龙头企业,其余的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部分企业都改为从事收购经纪或大米贸易。收购季节为国家最低收购价库点收稻谷;或从湖北及省内的益阳等主产区购进大米,从经销商那里购进部分低价进口大米,与本地大米按一定比例配混后打包销售,由加工商变成了贸易经纪商。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小米厂难做大。小米厂规模小,经营单一、粗放,抗风险能力差,在疲软的卖方市场环境里只能惨淡经营。同时,这些小厂享受不到粮食产业政策的扶持。在生产领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主要补助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设施,他们不是补助对象;在流通领域,全省粮食千亿产业主要扶持上规模的大企业,商贸流通项目主要扶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电商,他们也难以成为扶持对象。市场不景气,政策难支持,大多数小米厂难以做大,在夹缝中艰难经营。

(二)大米企难做强。大米加工是个薄利行业,但需求弹性小,业务量相对稳定。作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米企,有规模效益,有稳定市场份额,有产业政策支持,抗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在疲软的卖方市场环境里,只要稳健经营,一般都能维持,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双峰县的卓越粮油、灯塔米业等省级龙头企业,近年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稳健经营,成功逆袭,稳定业绩。但他们目前都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难以由大转强。

1、资金制约。国家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目前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这些贷款品种目前很难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需求。收购贷款只在收购季节发放,期限一年,在每年630日前都要还贷清零,作为粮食加工企业需要常年收购,在急需用钱时却要还贷。流动资金贷款也因近年民间融资的负面影响而趋于紧缩。基础设施贷款则主要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发放,对民营企业限制发放,我市上规模的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享受不到这项信贷扶持。

2、技术制约。面对传统粮食加工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卓越粮油等省级龙头企业都想从传统的粮食加工向深加工业务拓展,但目前都因技术制约,难以创新,没有确定合适的粮食深加工产品。

3、人才制约。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粮食高等院校被撤并,粮食专业基本上停办,粮食加工企业招聘不到粮食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人才断层

三、企业诉求

(一)政策诉求。粮食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希望国家能调整和完善粮食产业信贷政策,使他们能更便利的获得符合粮食加工经营特点的低成本信贷资金。小米厂则希望国家出台粮食产业扶持政策时,能惠及小型粮食加工企业。

(二)创新诉求。粮食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希望国家能加大粮食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以及粮食专业人才培养。

(三)市场诉求。无论大小粮食加工企业,都希望国家能科学有效的解决稻米市场购销倒挂问题,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价格良性形成机制。

四、对策建议

粮食需求虽然是刚性的,但在新常态下,粮食加工行业同样面临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艰巨任务。粮食加工企业的出路在于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转型升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对传统加工业务去库存、降成本、促销售的前提下,积极向粮食深加工和转化领域拓展,完成转型升级;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则要利用位于乡镇、贴近农村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凤凰涅盘,完成转型升级。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使粮食加工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涉农朝阳产业。

(一)完善粮食加工企业信贷政策。建议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机制,将收购贷款由收购季节发放改为全年发放;解除基础设施贷款对民营粮食企业的限制,改为国有和民营粮食企业一视同仁。出台一些面向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新品种。

(二)加强粮食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建议国家大力扶持粮食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动粮食深加工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粮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三)健全粮食市场调控和治理。加快治理粮食重金属超标问题,清除湖南大米“镉超标”的阴影;加大对进口大米的科学管理,从环保、标准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鼓励绿色、质优的稻米进口,控制低档、价廉的稻米进口,严厉打击粮食走私;按照兼顾农民种粮收益和市场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逐步扭转稻米市场购销倒挂困局。

(四)扩大粮食产业政策扶持对象。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一般分布在乡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只要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可以较好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增收。建议国家在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时,对农村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给予一定的扶持。

(五)推动粮食加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养成的惯性思维,粮食部门相对封闭,粮食加工企业与信息化融合进程比较缓慢。建议把粮食加工企业纳入全省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粮食加工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粮食加工企业经营品位。

(六)加强资源整合。引导本土粮食加工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支持企业加大招商力度,与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形成联合,带动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

(七)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粮食加工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做好转型升级工作,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娄底市商务粮食局      周泳兴)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